六、绩效评价因其指向差异而具有不同的使用边界 不论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结果,高校绩效评价活动总会产生对高校绩效状况的判断。那么,这个评价结果之于高校而言应该如何被看待并予以应用?高校绩效评价可以承受怎样的重?尤其是当绩效评价结果可能被政府不同范围、不同程度地与拨款挂钩时,高校绩效评价似乎被赋予了判断高校办学好与坏的许多或是全部内容,进而被无限扩大其所能担负的评价责任,甚至演变生发出对绩效评价的逆向认知与负面情感。为此不得不说,作为一种类型的评价方式,高校绩效评价只是一种评价补充,不可能代替其他类型的高校评价,而成为观看与判断高校办学水平的唯一参照。高校绩效评价的结果是有其使用边界的。 在一个重视问责的管理时代,我们需要对高校进行绩效评价,但也需要客观理性地运用绩效评价及其结果。一是理性认知高校绩效评价的价值指向。高校绩效评价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即评价高校作为一种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效益,重点对高校办学中的投人产出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判断与分析。属于综合性评价的高校绩效评价,其重点并不是高校某个教师的工作效率,也不是高校某个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效,更不是高校某个学生的学习进步,而是更多关注单位层面、办学活动、总体投人、资源产出等"宏大叙事",以为高校从学校整体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如在英国,高校绩效报告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通过信息的公开和比较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22]二是客观看待高校绩效评价的时段意义。绩效评价只是对高校一段时期内的办学情况进行评价,通常以5年为一个评价时段,或者采取基年延续的累积评价时段。但无论是5年还是10年或是更长时间,绩效评价都只是对高校某一个时段内办学的投人产出状况进行判断,终归是有时限的。而高校因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办学活动存在的某些滞后性,便不能将其产出在一定时限内完全充分地反映到绩效指标中去。为此,高校绩效评价的结果始终不具终极意义。三是有效捕捉高校绩效评价的指标信息。绩效评价是由绩效指标构成的测量活动。但绩效指标的设计是个不断发现与完善的过程,且只是高校办学过程中某些信息的聚集。高校刻意从中捕捉办学活动中的积极信息,而不必刻意追逐绩效指标。对待包括绩效评价在内各种评价的最好态度是重视但不唯是。 高校绩效评价已是许多国家的做法,尤其在"问责"机制盛行的背景下。美国许多州政府出台法律要求大学参与绩效评价,显示其办学的效果和效率以及绩效。[23]根据美国教育委员会的(ACE)的调查,97%的美国大学都声称愿意参与评价:一是可以用来收集信息,二是也可运用这些数据改善个人和组织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反映一个学校的价值。[24]我国也有论者提出高校可以基于绩效评价,看到学科、专业在三大职能中的擅长点,从而找准特色,实现特色办学。[25]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高校在使用绩效评价结果时,都可以辩证取舍、分化使用,最大可能地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引导、诊断改进的功能。 至于绩效评价与拨款挂钩的具体做法,可以进一步探讨。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人都开始紧缩,高校必须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更多的资源,而且司法和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会都要求对大学加强评估。绩效评价成了不少国家进行高等教育拨款的重要依据,但效果还不太稳定。以美国为例,从1979年到2007年,虽然有26个州进行了绩效拨款,但先后有14个州退出了绩效拨款这种方式。主要是因为,美国许多州认为,绩效拨款没有带来好的改变,许多绩效评价都是基于学生招生情况,没有考虑产出;即便考虑成绩,也没有很好考虑各个院校的差异。近几年,在对之前PF1.0(PerfomanceFunding)版本的修正前提下,美国进一步探索更加关注成效的PF2.0版;又有17个州开始执行和考虑实施绩效拨款。[26]有学者认为,"绩效拨款要合理并适当加大,但太大也不妥,太大的话,会影响教师基本生存,影响学校稳定,特别是会影响教师自主研究探索的积极性。"[27]由此可见,对于高校绩效评价使用边界的讨论仍然必要且有价值。 七、结语 在全面提倡绩效管理和发挥市场作用的社会背景下,绩效评价的实践探索对于丰富我国高校评价体系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但它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尚属探索,有关高校绩效评价的研究更需不断推进与深化。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由数量和规模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质量和公平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新的时期,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高等教育的问责越来越重视,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中要求在高校"引人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201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第24次工作咨询委员会主题"以'评价'为切人点,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并明确提出:"以科学评价为基础,通过绩效拨款引导高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这种科学评价,其实就是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办学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激发大学的改革动力和办学活力。从发展趋势看,引人高校绩效评价并且实行绩效拨款,在我国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已经成为一种政策的现实诉求。例如上海在《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将财政投人与高等学校绩效考核衔接起来"。有理由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人与推进,高校绩效评价将会得到更大范围的关注、认可与运用。 |